2014年10月21日

隨筆-其他-看事不順眼,是我們修行不夠?

我非常喜歡蘇轍<黃州快哉亭記>的一段話,意境很高:
士生於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
大致翻譯成白話
  讀書人生在此世間,如果不能怡然自得其樂,去哪裡都一樣不開心;
  若能坦白心安(與上面的怡然自得同義),不讓環境之順逆,影響到自己的情緒,
  到哪裡,又豈能不快樂呢?

那如果是別人蓄意為惡,該譴責他或讓他接受(法律)制裁呢?
抑是告訴自己:
心念邪佞的人,只關心邪惡之事,才看見別人邪惡的一面;
好爭鬥的人,常會小題大作去批判別人。如六祖壇經言: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大致翻譯成白話:
  若是真的修行人,不會執見他人(世間人)的過失。
  若執見他人過失,自己非議他人的心,便與所修的道相悖離。
  別人非議他人,我不該跟著非議,我非議了,造成我煩惱的是我自己
  唯有將非議之心去除,才能毀破煩惱。
因此要宥恕寬容嗎?
 
 
我想起了大學的憲法老師,
他在課堂公開說很厭惡佛教,其原因在總勸人要忍。
不公不義之事,忍!政府專制獨裁,忍!婚姻暴力,忍!
他認為「逆來順受,一切都會好轉」的思維,
令這個國家的人權,無法進步。

身為佛教徒的我,聽的當刻, 十分不滿想抗議反駁。
然而我一時想不到中國歷史有何實例,足以證實佛教靠著"忍讓",
可以扶持正義(為正義發聲)、扭轉暴政、化解家暴。
難不成我要奉勸老師,將心境開闊,將無入而不自得;
把修養昇華,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嗎?我辦不到!
我跟他想法一致,
認為縱容罪惡,甚至犯罪加害在我們身上,是非常愚痴之行為。
而整個問題的癥結,是出在對佛教"忍(辱)"的理解。
 

佛教當然有對錯與懲辦(抵制)罪惡!  
在聖嚴法師<戒律與人間淨土的建立>(註一)有說:
順從當時當地的國家法令,是能使得佛法廣被人間的必備條件。
並且又講:
第二條『偷盜戒的罰則,凡不與而取五錢或超過五錢者,便成重罪不可悔,
必須捨出家還俗家,然後接受王法的處置;
那也是為了順應當時當地的王法而制的一條重戒。

因此,
佛弟子違背國法(尤其是重罪),佛陀會交付司法按律議處。
佛教本身不取代司法而施刑罰 ,
可參考昭慧法師<由中台事件之教訓—論述戒律與法律的互動關係>(註二)
古話云:大海雖大,不容死屍;佛法無際,不容破戒之人。
  
除此外,印順導師<佛教戰鬥觀>(註三)提到:
戰鬥在佛教中,並 不一定咒詛它,而且還承認它的正當。
有一回,有一軍人在行軍前去向佛辭行,
釋尊說:
汝等之身,受王俸祿,所作當然,佳善』!(『生經』)
佛教怎會教人隨便讓他人欺侮,成就他人罪業呢?
為了自由正義來防禦外敵而戰,是允許的。

 
我曾聽過玅境法師解釋過"魔考"。
他說:
佛弟子修道一陣子,天神會給些逆境,看他是否道心堅固。
然而,天神不會為了考驗你而造孽。
你不該受的苦,他叫你受,祂們會賠上惡報的下場,祂們可沒那麼笨。
因此,祂們會做的,是引你過去的冤親債主到你這,
藉由加速你業報的發生,來試煉你。

我覺得"加速惡報"的概念很有趣,
也許能借此概念去看待"檢舉他人罪行"和"對惡人採取法律行動",
這是壞人應得的,鋼刀雖利,不斬無罪之人。有罪,自然得接受懲治。
不須當成是「以傷害來防止傷害」而惴惴不安。


既然佛教認為有善有惡,作奸犯科交由國家制裁,那忍辱又從何說起?
這是站在緣起法上而談的,
任何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的境界,咸是因緣和合所生法,
暫時有(不是沒有),緣起無自性。
不應起強烈分別執著的心,錯當他永恆存在而產生執礙、不放下,
或是將它無限上綱,無窮放大,遮障了理智的視線。

而修行人忍辱的對象,正是自己那顆「強烈分別執著的心」的慣性。
事實上,忍耐是剛開始的階段,
到後來體悟漸深,明瞭這一切都是生滅法,
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了不可得("永恆"不可得,"永恆"不存在)。
這才真正不以物傷性,但自卻非心了。

或有人言:「把別人對我的傷害,當成逆增上緣。」
站在練就自己心性的角度上,這不失為好方法。
但是不允許顛倒是非曲直,將別人罪咎真當成善德。
不要拿一個想像的假象,來裝作幸福、美化罪行、掩蓋真相。
那不如,回歸樸實,
觀察事物本質的實相:緣起無自性,較為容易解決煩惱。


我因為聽【印順導師的佛教思想 12】
法師滿腔熱血要為佛教革新除弊,
卻被長老勸退說:「你業障深重,才會看到什麼都不如意。」
所以寫了這篇文章。

佛教不是教一味容忍,當成沒有對錯,
高僧大德告誡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
佛門有戒律,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佛教是教人寬恕自己,別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要自淨其意,是諸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