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7日

隨筆-唯識-假必依實

星期三的讀書會,
前面討論的,是關於淨土與禪的部分思想。
而接下來的討論為「假必依實」的想法。
我認為這是最精采的,
因為我很難能找到依這話題,可以這樣面對面討論的機會。

學長是贊同,真常唯心的想法。並舉出例子來說明。
這類例子我也是有聽過的,
那時,講課的法師是說,人是一連串變化無常,
就好像我們看的電影,感覺在動,如真如實。
其背後的操作手法,卻是每十六分之一秒,換一張照片。
一直以來,他是如底片般不動的,是我們心的運作變化,
於是我們自我產生連續變化的錯覺(一幕幕的執著)。


這裡,要附帶提一下,科學是怎麼看待這一件事,
科學解釋,這是一種視覺暫留的作用,
第一幕的暫留(執念),
在第二的十六分之一秒來沒反應過來,我們換上第二幕,
他就會動的感受。
同樣的,若沒有在十六分之一秒(最慢十分之一秒),
改變的話,我們就會有暫停的感受。


而我們的心,就是製片師,可以創造下一刻的景象。
廣泛而言,共業也是眾人眾心所創造,
乃至一徐輕風,都是心創造的。
又好像有人說,夢中的境界都是心所造成的,
初禪以上的外道,乃至可以運用神通創造物質,
修水觀的人,可以把禪堂變成汪洋一片。
無疑地,將心的力量推向上帝的偉大。

以另個觀點推衍。
我又跟學長說:任何情況都是不可能脫離能所的(除非覺悟)。
能就是能觀察的心,所就是觀察的境。
這個話題是普遍被討論以及申辯的,
如四分說,見分(能),相分(所),自證分,證自證分。
有人依止一分說,有人依止二分說,三分說,四分說。
而中國是依此,四分說,
自證分來證明見分相分的存在,
證自證分來證明自證分的存在,自證分又證明證自證分的存在。

由此得知,任何事物是不可能脫離能所的,
所以很容易讓人感覺,原來佛法是二元論,物質與精神。
這裡就會產生矛盾,
奇怪,不是原本從一元的絕對唯心論,又變成二元論了呢?
所以就有人說,一元論是實體界,而現實界就是二元論。
所謂的本性就是脫離相對的絕對,進入絕對的絕對。

因為世間上,免不了相對(不斷的二元)。
請注意我舉的例子:
例如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句話。
我去觀察我的念頭,請問那一個是我,
是我能,還是我所(我的念頭),
那你怎麼確定我能是正念呢?於是就創造出我能能,跟我能所。
再來,我能能能與我能能所.....。
於是乎,就用上面的理論來圓融他,就不足以為怪了。
(修行只要觀察一層就好,不要陷入無窮的過患)


而我的想法則是,用中觀解之,是較為容易的。
任何事情是由因緣所構成,ABCD所構成,
ABCD都在,就是存在的因緣有(某一種有),
ABCD都不在,就是存在的因緣無(某一種有),
而如果細膩地要問ABCD各是什麼所構成,
我會說:非自生,非他生,非共生,非無因生,是故因緣生。
我認為如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緣是依存的意思)。
精神跟物質,根本不能單獨存在,
所以佛教不是二元論,更不是多元論。
再加上破二不執一,我還是贊成緣起無自性的立論。
而這個無自性,則是在解釋三件事,
沒有實體性,沒有不變性,沒有獨自性。

不管是把本性當作是存在,或是不存在(虛無),
我認為都是因緣有,跟因緣無,都是執有自性的。
進入所謂的常見,所謂的斷見。
假如是以業識為生命的本體的話,
那業能不能消除呢?識如何完成連續性?
這將會需要更大篇幅的解釋。

我們那時候就先姑且,先不討論識的問題,
而就討論,無明(惑)的問題,接著說止觀,
這才是重點中的重點,輪迴的根本。

以十二因緣來說:我們該討論的是:無明,或者愛、取。
因為我們要脫離輪迴,不是在生老,死等項下手。
換句話說,出生,死亡都不代表輪迴的結束。
而是在惑下手,愛取,就是所謂的愛見煩惱。
若能回歸到認知,沒有實體性,沒有不變性,沒有獨自性。
就能解決這問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