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4日

隨筆-總類-學佛入門書籍

大智度論及瑜伽師地論,
一者是中觀的廣說,一者是瑜伽的博洽。
鉅細靡遺的表達初期大乘,中期大乘佛法。
正如有人告訴我過:
  二論,佛法兩大乘系的百科全書,佛教的瑰寶珍藏。
  若學大乘者不讀,必有所遺憾。
我才讀後一些而已,便知之所言不虛。

此外,我原以為所謂的百科全書,
是從淺入深,由略出廣,適合初機。
沒想到我想錯了。寺院將它排入高級班課程,不無道理。
以大智度論來說,
不出第一卷的緣起論,已好幾處發揮緣起無自性。
未接受過中觀訓練的人,乍聽下,肯定丈八金剛,摸不著頭腦。

從前我常介紹人初初學佛,該閱,先覽大智度論。
這是我不善巧的過失,學佛還是要回歸粗淺易入的(白話文)。
現在,我會起頭介紹:妙雲集。
或類似妙雲集,合宜初學且不躐等的白話文書籍。

隨筆-唯識-心行處滅

在“無窮的過患”文中,
我說隨著年紀的增長,對於事情的分別有力了。
這陣子,回看從前讀過的書,果真如此。
年齡積累帶來心智成熟,不能不說是某種財富,
雖然...身體機能漸漸老邁,常使人怯怕。

我從前常常舉一個例子,
一本書,二十歲讀一個感覺,三十歲讀另一番風味,四十歲讀又轉心境。
請問哪一個是真實自我的感受呢?
所以思想是會快速生滅的,
假如想法是自我,那我徹底變革我的思想,我怎麼沒死去呢?
透過這說法,
也很容易了解佛教的變異生死,
簡單明白“譬如昨日死,譬如今日生”的道理。

有一次,學長問我:為什麼見分,相分,自證分,証自証分。
只要自証分就好了,為什麼還要與証自証分相互證明?
我那時思緒糊塗,直覺說:假必依實。

現在我再想想,應該要這樣說:
因為他們不承認徹底斷滅的無我,
認為假必依實,所以需要實體相互證明。
又免不了要證明上面生滅的解釋,
只好用這種方式,躲開無窮的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