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9日

原始_隨筆_四食與鬼道※


------------------------------------------------------------------------------------------------------
鬼道眾生於佛教所說四食之中,主要依何者為食,存在不同的見解。
------------------------------------------------------------------------------------------------------
佛教說有四種食(營養),可以資益增長有情的生命,此即:「一切有情皆依食住」。
它們分別為:摶食、觸食、思食、識食。
其意旨在肯定飲食對生命的重要,破除「自餓」等外道苦行的無意義
並藉由觀察維持生死流轉之因——眾生所攝取的四食,得以體悟緣起性空
而如何準確區分這四種食,或各類有情眾生分別具備幾種、慣以哪種而活,
我的建議是:不必太過精研這些問題。不妨舉幾個例子來談。


第一個例子,我從小就聽不少法師說過:
「鬼道眾生以觸食為主,他們聞供品,三牲五果的氣味就能飽腹」,
網路隨意找到類似說詞,諸如
(1)李姿慧〈蒙山施食研究─ 歷史發展與當付台灣的實踐〉(2016)ㄧ文(註1):
 「觸食乃以六識相應之心,觸可意之境,鬼神乃觸氣而飽。」

(2)水月閣: 〈供水及施食〉2005/6/12的發文(註2):
「鬼道眾生以觸食為食,所施之食及觀想之食物,宜為熟食,能令其飽足者為佳。」

(3)〈如本大法師佛學講座講義 --楞嚴經第八卷〉(註3):
「何謂觸食?觸即感觸,對於飲食,只需觸其氣,便已構成飽食。鬼神等眾生因無執受之身,
 只須觸氣即可飽足。……鬼道及色界天人無段食(即摶食),但具三食,而以觸食為主。」

我雖暫未查得此說所本之經論,但我相信應當有所依據。


第二個例子,有法師說:
「蒙山施食屬於『思食』,因施食者念咒觀想而生飲食,供餓鬼道眾生享用。」  
我對「思食」的理解或許與法師不同——我不曉得如何把我的「想」變成你的「想」。  
若從信仰的角度,這或許可理解為咒語的神力化現,使鬼道眾生得見並攝取實物,也說得通。


那麼,經論中是否提及鬼道眾生汲取養分,有四食中哪幾項呢?
我搜到一處,《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一百三十(註4)載曰:「鬼趣具四,思食偏增。」  
白話意思是:鬼道眾生具有摶食、觸食、思食、識食四種,但以「思食」為主。
這段之後,接一個故事,十分精彩——我曾聽過數回,這裡直接譯成白話:
有一次,滿願尊者外出乞食,正要進入布色羯邏伐底城。
走到城門前,他忽然看見一位年老的女餓鬼,便問她:「妳為什麼站在這裡?」
那鬼女反問:「尊者真的看見我了嗎?」  
尊者回答:「是的,我看見妳。」
女鬼便說:
「我的丈夫進了城裡,他希望能遇到那些長者、富人中身上長瘡、流膿爛肉的人,
 好去擠壓收取他們的膿血帶回來,讓我們一起吃。因為這樣,我才在這裡等他。」
尊者又問:「妳的丈夫進城多久了?」  
女鬼回答:
「我被飢渴迷亂,不記得他進城已經多久。
 不過,我還記得這座城旁的大河,曾經七次改道流向城南,又七次改道流向城北,
 但他到現在都還沒回來。」
尊者聽了,心中生出悲憫,愁悒難安,只能靜靜離開。
那餓鬼女人因為長久飢渴,仍懷著希望等待丈夫回來,勉強維持著這具身體不散。
她那份「冀求未來」的執念,正是「思食」。



-----------------------------------------------------------------------------------------------------






2025年9月27日

印度史地_佛經文字化※


-----------------------------------------------------------------------------------------------------------
就考古而言,現存最早寫本出土於巴基斯坦西北(犍陀羅語、佉盧文字,《法句經》等,
約西元前1世紀到3世紀),屬確鑿實物證據;
文獻則主張西元前1世紀以巴利語成文,但學界對此持保留態度,仍待更多證據。
-----------------------------------------------------------------------------------------------------------
我蒐羅的資料皆來自網路,並非最前沿的研究。

佛經最原始的傳遞方式是口耳相傳,仰賴僧人的記憶與背誦。
這從《雜阿含經》傳入中國的歷史可見一斑。
東晉時,求那跋陀羅(Gunabhadra)來華並未攜帶經冊;
他在譯經場中,先以梵語或西域語誦出經文,
由通曉語言者口譯為漢語,再由眾僧與文士潤飾為當時通行的文言文。


就目前考古(註1)所見,
已知最早的佛經寫本文字(把佛經寫成文字)出土於巴基斯坦西北,
年代推測介於西元前一世紀到三世紀。
這些以「犍陀羅語、佉盧文」書寫的《法句經》等經文片段,
多與部派佛教的法藏部相關,屬於確鑿的實物證據。

若單從「文獻」論之,佛經文字化可能始於西元前一世紀,所用語言為巴利語(Pāli)。
其依據為《島史》(Dīpavaṃsa)(註2)與《大史》(Mahāvaṃsa)(註3)兩本斯里蘭卡編年史。  
《島史》第二十章第十九~二十一偈:
瓦塔伽曼尼·阿毘耶王(Vattagāmaṇi Abhaya,西元前 89–77 年)共統治了十二年,
在上述中斷之前,他統治了五個月。  
此前,具智慧的比丘們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承了三藏經典與註釋。  
而此時,比丘們觀察到有情正在衰敗(the decay of created beings),
便聚集起來,為了使佛法能長久住世,他們將上述經典記錄成書面文字。

《大史》第三十三章(十王)第一百~一百三偈:
  •  三藏及其註解(訶訶迦他),在過去是由最有智慧的比丘們以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下來。  
  • 但因為他們見到人們逐漸遠離佛法,比丘們便聚集起來,為了讓正法能長久保存,於是將它們寫成了書本。
  • 這樣,瓦塔伽曼尼·阿毘耶王(Vattagamani Abhaya)統治了十二年,最初還加上五個月。
  • 如此,智者在掌握政權時,會為了他人的安樂與自己的安樂而努力;
    然而,愚痴之人雖然贏得了財富,卻不能使自己與他人共享安樂,只因貪戀更多財物。
其中談到的「有情正在衰敗(the decay of created beings)」一語,
或可推測在西元前一世紀左右,社會可能因戰亂、饑饉而動盪;
比丘們因而生起憂患意識,想以文字方式令正法久住。

然而,多數學者對這兩本史書採取存疑態度:  
其一,兩書皆在佛陀涅槃後約八百至一千年才編纂,距所謂「前一世紀事件」相當遙遠;  
其二,雖於《島史》《大史》有所記載,但缺乏其他獨立文獻或考古證據支持。  
事實為何仍待更多考證;
至少,我們得知有此一說:「西元前一世紀,佛典開始以巴利語(Pāli)書面化。」
梵文佛典,則在稍後的世紀中日益增多與通行,對部派與大乘典籍的傳播影響尤鉅。

另外,較為常見的一種說法,如〈經典怎麼來的?〉(2011-02-15)(註4)所言:
佛經真正有文字的結集,是到了佛陀涅槃一百五十年的阿育王時代,
在華氏城(有一說在伽濕彌羅)選取一千位通達三藏的阿羅漢進行合誦,歷時九個月完成。
我長久來也是這樣記憶的;但實際上,這場第三次經典結集亦存爭議。


據說,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常用的語言,是東印度摩揭陀國語(Magadhi Prakrit);
而在「以何種語言傳遞佛法(經典)」這個問題上,他採取開放態度。  
如巴利律《小品》(五)所述:
 有婆羅門兄弟二人出家,本習善語(雅語),白世尊曰:  
 「今此比丘眾,異名、異姓、異生、異族而來出家,各以俗語污損佛說。願聽我等以闡陀(合於韻律的雅言)達佛說。」  
 佛呵曰:「不應以闡陀達佛說,聽隨國俗言音誦習佛說。」

因此,同一部經以多種語言傳譯,似乎可以預期。
若與其他宗教相比:  
天主教、基督教的聖典,長期以拉丁文為主流文本;
雖於中世紀已出現若干俗語譯本,但影響幅度有限。
到十六世紀宗教改革,馬丁路德率先以德語譯經(1522/1534)並掀起廣泛的俗語譯本潮。  
至於古蘭經,僅能以阿拉伯文本為正典,翻譯本實屬作為方便,然被視為不如法的替代。



-----------------------------------------------------------------------------------------------------------



主要是:第20章 第20~21偈(Dīp XX.20–21),但我節錄第19~23偈。
19(巴利) Vaṭṭagāmani Abhayo so evaṁ dvādasa vassāni pañcamāsesu ādito rājā rajjaṁ akārayi. 663 | 
19(英譯)This king Abhaya Vaṭṭagāmani reigned twelve years’ and in the beginning (before the above-mentioned interruption) five months. 

20(巴利) piṭakattayapāliñ ca tassā aṭṭhakatham pi ca mukhapāṭhena ānesuṁ pubbe bhikkhu mahāmati.664 | 
20(英譯) Before this time, the wise Bhikkhus had orally handed down the text of the three Piṭakas and also the Aṭṭhakathā. 

21(巴利) hāniṁ disvāna sattānaṁ tadā bhikkhu samāgatā ciraṭṭhitatthaṁ dhammassa potthakesu likhāpayuṁ. 665 | 
21(英譯) At this time, the Bhikkhus who perceived the decay of created beings, assembled and in order that the Religion might endure for a long time, they recorded (the above-mentioned texts) in written books. 

22(巴利) tass’ accaye Mahācūli Mahātisso akārayi rajjaṁ cuddasa vassāni dhamme ca samena ca. | 
22(英譯) After his (Vaṭṭagāmani’s) death Mahācūli Mahātissa reigned fourteen years justly and righteously. 

23(巴利) saddhāsampanno so rājā katvā puññāni nekadhā catuddasannaṁ vassānaṁ accayena divaṁ agā. | 
23(英譯) This king, full of faith, having done many meritorious deeds, [212] went to heaven after fourteen years.


註3:
1. 《大史》(Mahāvaṃsa)—中譯  (可找到「上冊」的掃描版 PDF(韓廷傑 譯,佛光文化))
2. 《大史》Geiger 英譯(Internet Archive 提供 PDF/線上閱讀)
主要是:第33章(十王) 第100~103偈
100(英譯)The text of the three pitakas and the atthakatha thereon did the most wise bhikkhus hand down in former times orally, 101(英譯)but since they saw that the people were falling away (from religion) the bhikkhus came together, and in order that the true doctrine might endure, they wrote them down in books. 
102(英譯)Thus did the king Vattagamani-Abhaya reign twelve years, and, at the beginning, 2 five months beside. 
103(英譯)Thus does the wise man labour, when he comes to rule, for the bliss of others and for his own bliss, but a man without understanding does not render the possessions which he has won, 3 however great they are, blissful for both, being greedy of (more) possessions.



2025年9月26日

文藝_日本茶道的「道」※


日本茶道的「道」究竟彰顯的是什麼呢?是儒?是釋?還是道?  
若以三家的經典來看,
如中國的《四書五經》、印度的原始《阿含經》《律》等,似乎都未曾直接涉及「茶」。
後來讀到一些談及 2013 年日本電影【一代茶聖千利休】的文章,其中提及「茶禪一味」一詞。
我推想,這一觀念應是佛教傳入中國後才逐漸形成的。
果然,我找到的資料多半支持此說,且其中不乏帶有神話色彩的描述。
即便這些傳說聽來頗為奇幻,仍可以確定的是:
茶道中的「道」,指的正是釋家(佛教)禪宗之道。它發端於中國,傳入日本而弘展。


在〈從對談茶禪的生命觀〉(註1)一文中寫道:  
「禪宗初祖達摩於西元 520 年自印度來到中國。傳說他在少林寺九年面壁修行,
 前三年雖能如願,但後來因體力透支,睡魔頻頻侵襲。醒來之時羞憤難抑,
 遂於絕望中撕下雙眼眼皮,棄置於地,發誓再不閉眼打盹。沒想到在眼皮落處竟長出茶樹。 
 有一天,弟子在茶樹旁煮水,恰逢一陣風拂過,樹葉落入鍋中。
 達摩飲下後,頓覺神清氣爽,從此打坐不再昏沉,能保持心靈的清明。」  
因此,作者認為:正因茶與禪的關係密切,才會出現茶樹起源的這類傳說。

若要尋找較確切的文獻依據,該文又引用了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飲茶》的記載:  
「開元年間,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之人務求不寐,又不進晚餐,唯許飲茶。
 於是人們各自懷挾茶葉,到處煮飲,從此相互仿效,遂成風俗。」  
可見,禪僧最初飲茶的目的,
正如傳說所述,主要是為了防止坐禪時昏沉,使心神清澄,思慮寧定,並提振精神。
至於「茶禪一味」一語,則是宋代圜悟克勤禪師(1063-1135)所提出的。



--------------------------------------------------------------------------------------------------
茶文化與中國禪宗相關,禪坐為了防止昏沉而飲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