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3日

隨筆-其他-世上好話佛說盡,天下名山僧佔多(上)

我頭次聽到這偈時,實在想不通「天下名山僧佔多」的道理,
查了網路資料,也無法釋疑。
直到讀了那其中稍微接近、卻也帶點奇怪的一筆,才使我日後漸漸想通,
它的大意是這樣:
「僧人在山林建寺,做足水土保持,懂得與自然共處,不破壞環境,
 自然沒有土石流等惡事,百姓嚮往而得名。
 名山古剎,是因為有僧(古剎),才得以號為名山。」
 
這說法背後的邏輯,是不是似曾相識呢?
相信大家都讀過劉禹錫的<陋室銘>,看開始幾句就明白。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然而,後面劉禹錫卻清楚地說道:
「名」源於「德」,這才「唯吾德馨」。
而《大學》的
「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和《中庸》的「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就說得更清晰遠大,
人之善德,不單興旺地理山水,更重要的是,人也可以利益他人、造福一方。
 
 
我之所以稱那該說法"帶點奇怪",是他何必拿「水土保持」做文章呢?
我們也能說:倘若你不去大興土木,本不會有過度開發所導致的土石流呀!
因此,它不太可能是主因。
 
身為佛弟子,應當知道佛子需具足三個要件:
智慧、慈悲、信願,或說:淨治身心、成熟有情(眾生),莊嚴世界。
 
此三者無一能偏廢,佛教要提升(自己及他人)的,
不單物質世界的福,更包含精神世界的慧,而精神世界昇華,又更為徹底。
 
所以,談「天下名山僧佔多」,
何不從智慧、慈悲、信願的(佛教)道德說起呢?
場合亦無須執於山林,而在於人間,完成莊嚴世界。畢竟,佛法是佛對人說的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