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傳道法師上課,好幾回(兩三次以上)聽到他解釋什麼叫做灌頂(註1)。
大意是說:
「灌頂加持是沒用的!(這裡是指透由灌頂,便能增上戒、定、慧學)
什麼是灌頂呢?它源自印度,
太子將要即位,到四海,取東、西、南、北海的水混在一起,
在陞座儀式,或稱加冕,把混合的水自頭頂上方澆灌,手也要盛著水喝。
其象徵意義是:
『你(將來的國王)的腦海裡,要想到國家疆域之內,老百姓和土地的安全。
換言之,將責任感託付給你。』
因此,並不是說,這一灌下去,國家就會太平。
而是,你日夜要關心你的國家,日夜要注意你的百姓。"灌頂王"的意猶在此。
正如達賴喇嘛所說:『承諾發"菩提心"、行"無害行",便已然是灌頂。』」
佛光電子大辭典p6853(註2),對於灌頂的解釋,泰半都是在解釋佛教密宗。
大意是說:
「灌頂加持是沒用的!(這裡是指透由灌頂,便能增上戒、定、慧學)
什麼是灌頂呢?它源自印度,
太子將要即位,到四海,取東、西、南、北海的水混在一起,
在陞座儀式,或稱加冕,把混合的水自頭頂上方澆灌,手也要盛著水喝。
其象徵意義是:
『你(將來的國王)的腦海裡,要想到國家疆域之內,老百姓和土地的安全。
換言之,將責任感託付給你。』
因此,並不是說,這一灌下去,國家就會太平。
而是,你日夜要關心你的國家,日夜要注意你的百姓。"灌頂王"的意猶在此。
正如達賴喇嘛所說:『承諾發"菩提心"、行"無害行",便已然是灌頂。』」
佛光電子大辭典p6853(註2),對於灌頂的解釋,泰半都是在解釋佛教密宗。
與此相似的說法是:
梵語 abhisecana 或 abhiseka。即以水灌於頭頂,受灌者即獲晉陞一定地位之儀式。
原為古代印度帝王即位及立太子之一種儀式,國師以四大海之水灌其頭頂,表示祝福。
據舊華嚴經卷二十七「十地品」載,
菩薩於十地中之第九地入第十法雲地時,
諸佛以智水灌其頂,以為受法王職之證明,此稱受職灌頂,或稱授職灌頂。
其重點在於「受法王職」,身分認同。
而在《恆河大手印》此書談述"灌頂",則說:
灌頂是古印度的一種風俗習慣。太子即王位的時候,就要給他舉行灌頂儀式。
要用四大海的水,把珠寶、香料、珍奇之物放在海水裏面。
然後騎上大象,順著象牙把水灌到太子頭上。
用這種形式祝福國王安樂、健康、長壽,祝福國家太平、國富民強、人壽年豐。
灌頂是吉祥的象徵。釋迦牟尼佛恒順眾生,順應這種風俗,也給大眾灌頂。
於是,灌頂儀規就在佛教裏流傳下來了,密宗就很講究灌頂。
因此,我個人認為,灌頂有點類似皈依、受戒。
自皈依後,就是佛教徒,要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
自受戒後,就是某某(菩薩)優婆塞、(菩薩)優波夷,持守五戒十善、乃至菩薩戒。
它假藉著印度古時的登基儀軌,作為儀式,告訴自己要認知自己身分,
自今日起"開始"要做出應有的行為,如修學戒定慧學。
而不是自今日起,你"已經"俱足應有的行為。
這是一個起頭,不是終結,
縱然有一天成就了,也不忘初心,永遠在這善性循環之中。
這裡細節更多了,除了祝福外,
另講這是佛陀順應眾生風俗所為,以及密宗特別重視灌頂。
其餘我看的資料,不出托於這些。
其餘我看的資料,不出托於這些。
自皈依後,就是佛教徒,要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
自受戒後,就是某某(菩薩)優婆塞、(菩薩)優波夷,持守五戒十善、乃至菩薩戒。
它假藉著印度古時的登基儀軌,作為儀式,告訴自己要認知自己身分,
自今日起"開始"要做出應有的行為,如修學戒定慧學。
而不是自今日起,你"已經"俱足應有的行為。
這是一個起頭,不是終結,
縱然有一天成就了,也不忘初心,永遠在這善性循環之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