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一篇文章(註1),他談到的方法,跟佛教的"修定"有相似之處。
裡面最重要一點是:「痛苦的根源,
並不是這些不幸的事情,而是我們對於不幸的反抗。」
例子可以參考這篇文章。我不敢說必然如此,但這常見。
就像前美國總統小羅斯福也說過類似的話:
「最須要恐懼的,是恐懼本身(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
本文作者對此,所提出的建議是:
1. 不要用什麼積極樂觀的想法去引導它,只要看著它就可以了。
2. 做一個內在的觀察者,
痛苦就不會被無限放大,人也會有更強的承受力。
練習對痛苦的感知度,我們對痛苦越敏銳,就越能承受痛苦。
作者第一點,
一來,這並非說"積極樂觀的想法"不正確,當然有作用,
但無法根治問題,就像把"鹽"的名字改成"糖",本質不會變甜。
而每每遇到痛苦的事情都往好處想,
那有沒有想過,如果再也找不到積極意義,咋辦?
二來,這樣會無視痛苦的存在,逢事會逃避、對苦沒忍耐力。
(看到痛苦的事,趕緊找樂觀積極義,不然會焦慮)。
三來,我師父從前講過一個比喻,
「煩惱像是灰塵,積極對付煩惱的心念像是掃帚,
最後你會發現,最髒的是那把掃帚,
內心最大的妄想,就是對付煩惱的心念。」
自詡高尚的道德魔人,嘴臉可能比犯罪者更可怕。
所應做的,
可以選擇作者第二點那樣,觀察內在,不隨之起舞,
要理智地評估現況,作對內心成長有意義的事。
就好像電影【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註2)的主角,
總是看到三個人影,最終和平相處一輩子。
----------------
註1:得到-心理-武志紅:痛苦源於對不幸的反抗
註2:【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
裡面最重要一點是:「痛苦的根源,
並不是這些不幸的事情,而是我們對於不幸的反抗。」
例子可以參考這篇文章。我不敢說必然如此,但這常見。
就像前美國總統小羅斯福也說過類似的話:
「最須要恐懼的,是恐懼本身(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
本文作者對此,所提出的建議是:
1. 不要用什麼積極樂觀的想法去引導它,只要看著它就可以了。
2. 做一個內在的觀察者,
痛苦就不會被無限放大,人也會有更強的承受力。
練習對痛苦的感知度,我們對痛苦越敏銳,就越能承受痛苦。
作者第一點,
一來,這並非說"積極樂觀的想法"不正確,當然有作用,
但無法根治問題,就像把"鹽"的名字改成"糖",本質不會變甜。
而每每遇到痛苦的事情都往好處想,
那有沒有想過,如果再也找不到積極意義,咋辦?
二來,這樣會無視痛苦的存在,逢事會逃避、對苦沒忍耐力。
(看到痛苦的事,趕緊找樂觀積極義,不然會焦慮)。
三來,我師父從前講過一個比喻,
「煩惱像是灰塵,積極對付煩惱的心念像是掃帚,
最後你會發現,最髒的是那把掃帚,
內心最大的妄想,就是對付煩惱的心念。」
自詡高尚的道德魔人,嘴臉可能比犯罪者更可怕。
所應做的,
可以選擇作者第二點那樣,觀察內在,不隨之起舞,
要理智地評估現況,作對內心成長有意義的事。
就好像電影【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註2)的主角,
總是看到三個人影,最終和平相處一輩子。
----------------
註1:得到-心理-武志紅:痛苦源於對不幸的反抗
註2:【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