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0日

文藝_阿難化緣:渡有緣人※

若提及「佛渡有緣人」,《大智度論》卷9(註1)城東老母的故事,似乎是標準範例。

原文如下:
佛與阿難入舍衛城乞食,是時有一貧老母立在道頭。
阿難白佛:「此人可愍,佛應當度。」
佛語阿難:「是人無因緣。」
阿難言:「佛往近之,此人見佛相好光明,發歡喜心,為作因緣。」
佛往近之,迴身背佛;佛從四邊往,便四向背佛,仰面上向;
佛從上來,低頭下向;佛從地出,兩手覆眼不肯視佛。
佛語阿難:「復欲作何因緣?」有如是人無度因緣,不得見佛。
以是故佛言:「佛難得值,如優曇波羅樹華。」


*****
即使讀來已近白話,但我仍大概翻譯一下:
佛陀和阿難進舍衛城乞食,見一貧窮的老婦人站在路邊,
阿難對佛陀說:「這人好可憐,佛陀應該要渡渡她。」
佛陀說:「她與佛無緣。」
阿難說:「佛陀您可以走接近她,她見佛陀的相好莊嚴,她心歡喜便結善緣。」
佛陀便走近,可是老婦卻轉身背對佛陀。
佛陀來她東邊,她就背東;佛陀在西,她就背西;
佛陀在南,她就背南,佛陀在北,她就背北,並臉面朝上。
然後,佛陀現神通,從上方俯視她,她便低頭。
佛陀再現神通,從地上鑽出和她打照面,她便兩手遮眼。總之,死活不看佛陀。
佛問阿難:「還想到什麼方式"見一面"?」

此即言:沒有被渡化的因緣,便見不到佛(常言道:佛度有緣人)。
所以,佛說:「出生正值佛在世的時代,又能見佛,就像遇見優曇波羅樹開花。」
(世間並沒有優曇波羅樹花。可以將其想作曇花一現,千載難逢)


*****
除了這典故外,也有人會舉「阿難化緣(取瓜或取水)」之事(註2)為例。
然而,我到目前依然找不到它的原典出處,以下是挑諸多講述「阿難化瓜」的當中一篇。
昔日,佛陀帶著迦葉尊者與阿難尊者一同去行腳。
近午,一行人感到有些口渴,便在路旁的大樹下休息。
佛陀見不遠處有塊瓜田,便請阿難尊者去化緣西瓜,讓大家解渴。

阿難尊者見一年輕女子看守西瓜,就上前客氣地說:
「施主,我的老師釋迦牟尼佛行腳至此,又飢又渴,
 您可否布施一個西瓜,讓我回去供養佛陀?」
阿難尊者話未說完,那位女子便惱怒地拒絕了阿難的請求,
並惡言惡語地要阿難尊者趕快離開瓜田。

之後,佛陀又請迦葉尊者去化緣西瓜,沒想到女子還沒等尊者開口,
就很高興地站起來向尊者頂禮,並且詢問是否需要食物?
還主動地挑了一顆最好、最大的西瓜供養尊者。

佛陀知道阿難心中感到納悶,便為兩人說明過去生的因緣。
在數萬劫以前,兩人同為出家眾,經常結伴行腳參訪。
一天,行經的路上正好有隻死貓,屍體已發出腐敗的臭味,
且身上滿是蟲蟻,正在囓食著死貓身上的腐肉。
阿難見到這隻死貓,立刻摀住鼻子,匆忙地離開;
而迦葉看到死貓,即慈悲地為牠三皈依,並在路旁挖了個坑洞,將貓埋葬,
祝願牠能早日超生善道。

佛陀說道:
「瓜田中的女子就是過去死貓投胎轉世而來,
 因為迦葉尊者為其皈依祝願的關係,所以得為人身。
 因此她一見到迦葉尊者就心生歡喜;而阿難尊者因為一念嫌惡之心,
 不但化緣不到,反而遭受辱罵。」
由此,可以了解結善緣的重要。


其他版本(別的人寫的),化緣的主角,或被異動成"阿難跟舍利弗";
化緣的物品,也許置換為"水";女人前世,可能改編成"死老鼠",
但劇情保留一致,談的是「有緣」,
而這緣分是為將來的「渡化,成就佛道」鋪路(未成佛道,先結人緣)。

所以,我覺得後出一個版本(註3)很特別,它把「修道因緣」轉換成「男女姻緣」:
從前有個書生,和未婚妻約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結婚。到那一天,未婚妻卻嫁給了別人。
書生受此打擊,一病不起。這時,路過一游方僧人,從懷裡摸出一面鏡子叫書生看。

書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絲不掛地躺在海灘上。
路過一人,看一眼,搖搖頭,走了。又路過一人,將衣服脫下,給女屍蓋上,走了。
再路過一人,過去,挖個坑,小心翼翼把屍體掩埋了。

僧人解釋道,那具海灘上的女屍,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
你是第二個路過的人,曾給過他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戀,只為還你一個情。
但是她最終要報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後那個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現在的丈夫。

書生大悟。


我不認為這是真實故事,極高機率是「阿難化緣」的改寫吧!



-------------------------------
註1:T25n1509 大智度論卷九


註2:
1. 阿難化瓜:智慧歡喜結善緣 (引用出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